腕表小科普:手表的多时区功能

自从世界时区的概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推波助澜下逐渐普及,再加上人类发明了飞机之后,往来世界各地的旅客越来越需要随时随地注意多个地区的时间。于是出现了将24个时区整合在一起的世界时区腕表,更在日后因使用习惯,设计出两地时间功能。如果要 找一种功能反映出人类自17世纪以来的各项重大突破, 非时区功能莫属。

雅典独创的双时区腕表,可以通过表壳8时和10时位的按钮任意向前或向后调节当前的时间和日期,满足佩带者跨时区出行的需要

表盘12点钟位置的三角时区环上的三角形基准点,对准世界时区环上代表本地时区的城市名,内圈小时环则与时针同步显示当下的时间。

又称为双时区,这类表款可同时显示本地时间和另一个时区的时间,以方便周游世界各国的旅游或商务人士。各品牌显示第二地时间的方式不尽相同,有使用中轴指针,也有用独立副盘,还有数字窗口等形式;在刻度方面,有的采用12小时制另外再附上昼夜显示,也有直接用24小时刻度。

蒂芙尼Tiffany CT60两地时腕表提供第二时区显示,红色时刻标记使佩带者能轻松辨识日夜

虽然GMT应为格林尼治标准时间,但目前在钟表领域中仍惯以GMT统称第二地时间腕表。

又称夏季日光节约时间或日光节约时间,由于部分国家夏天日照时间长,因而将标准时拨快1小时,分与秒不变,如此便可早睡早起、节约用电。最早提出夏令时间构想的是美国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提出,之后由英国威廉·威雷特于1908年提议,建议英国政府实施,目前中欧各国都实施夏令时间。

世界时区环上印有24个时区代表城市名称,并以顺时针方向步进,中国所处的东8时区代表城市多为HongKong香港。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总工程师桑福德·弗莱明(SandfordFleming)在1879年首度提出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的概念,并在1884年华盛顿会议受到采纳。世界时区之划分是以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经线°算一个时区,向东与向西各划分出12个时区,并以东、西经180°为国际换日线。在时区划分完成之后,全世界各时区的时间都以设立在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皇家观测所为基准再进行推算,这也就是格林尼治标准时间(GreenwichMean Time,简称 G.M.T.)的由来。

GMT 世界时区系统于 1885年1月1日全球正式采用,但部分国家并不适用,1982年1月1日,国际电讯联盟(UIT)决定以UTC世界协调时间取代GMT,以修正由于地球在轴心上自转,全年每天时长并不一样的世界时间。

世界时区功能是1931年由路易斯·柯提所设计。并在1935年的世界时区腕表结构 Heures Universelles 中进一步将24个时区容纳在同一个表盘上。1950年,柯提再将世界时区功能改良成为具备更高稳定性和精确度的双表冠设计,将时区标示于表盘上,通过旋转式双层表盘呈现,让复杂的时区更加清晰易读。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