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朝蒙古王府之—汉王府及喀喇沁中旗末代王爷汉罗扎布的传奇

在北京城的清朝蒙古王爷王府中,大多都是科尔沁王府,而且均为成吉思汗弟弟哈萨尔后裔,还有一间王府是喀喇沁中旗末代王爷府,俗称:汉王府。喀喇沁中旗末代王爷汉罗扎布,是成吉思汗勋臣者勒蔑的后裔,是兀良哈的先祖。

老北京东城慧照寺老门牌15号,有一座三进四合院,房间有八十四间半。此宅院分为东、西两部分,其中东边是车门和马号(养马),西边才是正门,正门的外面有两棵老槐树和上马石。大门对面是八字照壁。前院五间倒座房是会客厅。客厅向北,垂花门两侧有两株海棠。过去老北京人评说宅门富户为“天棚鱼缸石榴树,黄狗胖丫头”,而真正有权有势的富贵之家是“天棚鱼缸海棠树,黄狗胖丫头”。可见,此处三进四合院绝非一般人家。进入垂花门后的左右屏门,可进入内宅的厅房。厅房是三大间,两边耳房各一,厅房前的廊沿下摆有两盆夹竹桃,夏天摆有鱼缸。这都是老北京人喜欢的房外摆设。进入中院,会看到丁香和榆叶梅各一棵。通过厅房东边的耳房夹道可进入后院到达后罩房。后院还栽种着两棵海棠。

海棠树是这种家庭必栽的树种。这座宅院的主人可不是一般人,他就是蒙古王公汉罗扎布的府邸。因汉罗扎布之名,老北京人称之为汉王府。对于汉罗扎布,后人非常陌生,但在当年慈禧老佛爷的眼里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汉罗扎布年轻时长得相貌堂堂,风流倜傥,实为帅哥一枚。即使,阅人无数的慈禧太后看到汉罗扎布后,不禁对众人说道:“在诸多蒙古王公中,属汉罗扎布最为英倜”。只要见到汉罗扎布的人,没有不为其容貌所吸引的。当时朝廷第一权臣,铁帽子王奕劻也看中了这个英俊的小伙。果然,奕劻把自己的第十一女载揆嫁给了这位蒙古帅小伙。

汉罗扎布在清朝结束前,承袭的只是辅国公爵位,到了民国才相继晋封为镇国公、固山贝子、贝勒、郡王爵位。1919年,他购买了这座宅院,时人称之为汉王府。汉罗扎布去世后,福晋载揆就住在厅房的西套间。厅房北墙的正中悬挂着一幅山水画,两侧为大总统徐世昌的墨宝“良辰宫宴开东阁,垒代荣光壮北藩”。

喀喇沁中旗札萨克,也就是旗长,一共世袭罔替了七代,他们都是者勒篾第十四世孙万丹伟征的一脉相承。其中,喀喇沁中旗第一任札萨克叫格哷勒,其父叫茂秀,其祖叫额琳臣,额琳臣即万丹伟征的儿子。格哷勒无子,过继了弟弟们都的儿子喀宁阿,喀宁阿得以成为喀喇沁中旗的第二任札萨克,喀宁阿的长子齐齐克为第三任札萨克。喀喇沁中旗的第四任札萨克就是非常有作为且执政达七十年的玛哈巴拉,玛哈巴拉是齐齐克的长子。由于玛哈巴拉活了七十五年,儿子没有活过老子,玛哈巴拉的长孙德勒格尔成为了喀喇沁中旗的第五任札萨克。

十七世纪初叶,林丹汗刚刚继承蒙古大汗,当时,中国的北部处于十分复杂的政治格局。在东北,建州女真已经逐步崛起,从蒙古的附庸逐步变成蒙古的强大政治、军事对手并建立了后金国;蒙古各部却处于各自为政的封建割据状态,大汗权势衰微;明朝控制着辽东地区,仍然具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

刚刚坐上宝座的林丹汗不能说是一个无能之辈,他和崇祯帝一样,也想有所作为,但却执行了一条错误的路线,未能利用身为蒙古大汗的政治影响力和智慧团结同族各部,却同室操戈、骨肉相残,对蒙古各部进行了兼并战争。这就造成了东北地区蒙古各部(奈曼、敖汉、巴林、扎鲁特、科尔沁)的纷纷倒戈归附后金。

早在喀喇沁部巴雅思哈勒在世时,其第四子满五素由图们汗收养为义子。图们汗派遣其部下驻在喀喇沁部驻地以示保护。到了林丹汗时期,满五素率领原图们汗留下的部众回归喀喇沁部。林丹汗对满五素的做法极为不满,遂要求归还原图们汗派驻喀喇沁部的人马而遭到拒绝。另外,喀喇沁部在与明互市中居于有利地位,抢占了与明的大部分互市贸易份额,林丹汗对此也极其不满,曾调集10万大军对喀喇沁部进行威胁。喀喇沁部针锋相对,企图联合明朝势力和林丹汗抗争,但明朝对此采取了阳奉阴违、袖手旁观的做法。

随后,在与林丹汗的几次战争中,喀喇沁大军大部溃散,蒙古黄金家族首领和所拥有的人口也因在战争中被杀被虏而所剩无几。但此时,喀喇沁内的兀良哈人所属部民却因没有参加艾不哈之战而得以保存,在色棱和苏布地塔布囊的率领下归附后金。不久之后,他们便参加了后金对林丹汗的战争。因为幸免于难的喀喇沁部黄金家族台吉和部民大部分被后金编入蒙古八旗而分离出去。这样,色棱和苏布地塔布囊就继续沿用了原宗主部“喀喇沁”这一名称。

至此,喀喇沁部的领导权由黄金家族彻底转入到兀良哈人手中,兀良哈人成为喀喇沁部的新领主。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1635年,后金统治者为了更有效地统辖归附的蒙古各部,开始在一些蒙古部落划定地界,清查人口,按照满八旗的形式组织形式立规建旗。原喀喇沁部和东土默特部的残余壮丁共16953名,喀喇沁部领主苏布地和其子固鲁思奇布、其弟万丹伟征、其从叔色棱,领5286人为一旗。

固鲁思奇布在崇德元年受封固山贝子,被赐多罗杜棱称号,这才标志着喀喇沁札萨克旗的正式建立。

不久,喀喇沁部被分为两个旗,固鲁思奇布及其后裔所领的部分,成为喀喇沁右翼旗。色棱在1648年被封为镇国公,他所领的部分成为喀喇沁左翼旗。

这样,清廷对喀喇沁部第一把手苏布地的儿子固鲁思奇布和叔叔色楞都有了安排,同样有实力、有地位的万丹伟征是不是会感觉到有点儿“憋屈”呢?

清朝期间,朝廷划定的喀喇沁部游牧地界为:“在喜峰口东北三百五十里。至京师七百六十里。东西距五百里,南北距四百五十里。东至土默特及敖汉界,西至察哈尔正蓝旗牧场南界,南至盛京边墙界,北至翁牛特界。”这一区域也就是现在的喀喇沁旗、宁城县和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还包括河北省承德市的部分地区。因而喀喇沁部是距离北京最近的蒙古部落。

万丹伟征,也译作“挽旦”、“晚旦”,“伟征”是一种尊称,相当于“贵人”。万丹伟征的父亲叫巴固代,哥哥就是苏布地。关于万丹伟征的生年不详,只知他历经明万历、天启、崇祯,清天命、天聪、崇德、顺治的政治风云变幻,卒于顺治十二年(1656年)。

据《旧满洲档》记载,在1635年,即天聪九年,万丹伟征拥有1615丁,是喀喇沁兀良哈部仅次于苏布地的实力派人物,时称“山阳诸诺颜与塔布囊”。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没能像他的侄子和叔叔那样成为一旗的札萨克。或许,怪就怪在谁让他是苏布地的弟弟呀!因为爹爹在政治上吃了亏,万丹伟征的儿子额琳臣也就无出头之日了,只好将其父的一等塔布囊封号进行到底了。这一切,直到万丹伟征的曾孙格哷勒时,才得以改变。

万丹伟征有一子即额琳臣;额琳臣生子茂秀;茂秀生二子,长子即格哷勒,次子们都。

据《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喀喇沁部-札萨克一等塔布囊格哷勒列传(今封辅国公)》记载: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格哷勒袭一等塔布囊。康熙二十九年七月,喀喇沁多罗杜棱郡王扎什率格哷勒、旦巴等四百喀喇沁兵,于乌兰布通打败了噶尔丹。四十四年(1705年),以旗属繁衍,积三十八佐领,命增设一旗,授格哷勒札萨克。五十四年四月,大军防御策妄阿布坦。诏选所部兵赴推河。八月,右卫将军费扬古以病解任,诏格哷勒偕秩大臣祁里德,统右卫军及外藩军务,寻以擒厄鲁特(瓦剌部)贼罗布藏锡喇功,擢参赞大臣,五十八年(1719年)卒。无嗣。弟们都之子喀宁阿袭。

其中,一佐领由一百五十丁组成。策妄阿布坦是准噶尔部噶尔丹长兄僧格之次子,驻新疆伊利,反清。

这份史料还记载着,额琳臣尚县君,授固山额驸,茂秀嗣塔布囊。格哷格初名默纳克,后赐名格哷勒,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袭一等塔布囊。他的弟弟们都尚乡君控授额驸。

万丹伟征及其后裔所领的部分,传到格哷尔时,因人众繁衍,所编佐领已积至38个,因而又立一旗,为喀喇沁中旗,格哷尔为首任扎萨克。此时,距离右翼旗成立已近70年了,距离左翼旗的成立也已过去50多年了。

喀喇沁中旗位于左、右两个旗的中间,札萨克的驻地在珠布格郞图巴颜喀喇山前,即今天的大城子镇松树台村。牧地跨老哈河源,东、北、西皆连右翼旗,南邻左翼旗。东至博勒多克山接右翼旗界;南至拉克笃尔克180里接左翼旗界;西至霍尔果克接右翼旗界;北至岳罗梁接右翼旗界;东南至博尔噶苏台接右翼旗界;西南至期扎泰河接热河界,东北至查甘起拉古台接右翼旗界;西北至哈斯尔梁接右翼旗界。

格哷勒死后,因没有后代,只好让他的弟弟们都的儿子喀宁阿成为了喀喇沁中旗的第二任札克。

喀宁阿,尚郡主,授和硕额驸。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袭札萨克一等塔布囊。乾隆五年(1740年),喀宁阿去世,其长子齐齐克当上了第三任喀喇沁旗札萨克。齐齐克于乾隆五年袭札萨克,一等塔布囊,十九年晋公品级,赐孔雀翎。三十九年(1774年),齐齐克去世,其长子玛哈巴拉当上了第四任喀喇沁中旗札萨克。

玛哈巴拉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札萨克,如果仅仅从政治寿命上看,可与康、乾两帝比肩,整整七十年。

在接替其父职位时,玛哈巴拉只有五岁,由其叔父旺吉拉代掌旗务并将其抚养成人。玛哈巴拉天资聪明,刻苦好学,至成年时,精通蒙古、汉、满、藏四种文字,初显政治才干。他继续兴建寺,移建府邸、招汉人垦荒,很得乾隆皇帝的赏识。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玛哈巴拉因木兰围场行围和修治桥梁有功,由一等塔布囊晋封为辅国公。道光元年(1821年)三月十八日,玛哈巴拉因从游牧处至京参加嘉庆皇帝安葬仪式,加升一级,为理藩院额外侍郞。道光三年(1823年)五月十八日,皇帝命其以副盟长管正盟长事。道光八年十二月,玛哈巴拉被正式任命为卓索图盟盟长,御前行走。同时,命其与喀喇沁右翼旗郡王布尼雅巴拉,每年轮流巡查木兰围场,严行查缉盗木偷兽之人。

清道光九年(1829年)八月,玛哈巴拉与其他蒙古王公率领随从至山海关外接驾,随皇帝前往盛京(沈阳)谒皇帝祖陵。九月二十四日,谒陵后,因随驾有功,皇帝赏玛哈巴拉贝子衔。

玛哈巴拉的次子锡林达瓦又名巴拉仓、西立迪瓦,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曾因从剿太平天国军立下战功,其府第在大城子镇钓鱼台水库西岸。

道光十六年十二月,皇帝命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郡王色伯克多尔济与玛哈巴拉轮流稽查木兰围场。第二年二月初二,奏围场内有人偷砍树木。因奏事属实,皇帝特加封玛哈巴拉贝勒衔。

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玛哈巴拉因年老请解职务,皇帝准允,但让他仍担任卓索图盟盟长之职。

玛哈巴拉共有三子,长子西立巴拉,早亡;二子御前行走、二等塔布囊锡林达瓦;三子三等塔布囊多尔济喇布坦。

玛哈巴拉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任职七十年,寿七十四岁,是喀喇沁中旗七代札萨克当中执政时间最长、最有作为的一代,声名播于远近各旗,以至于外旗蒙古只知有“玛公旗”,不知有喀喇沁中旗。

第五任札萨克叫德勒格尔,是玛哈巴拉的长孙,道光二十四年袭札萨克一等塔布囊,同治八年即1860年去世。第六任札萨克叫阿育尔扎那,德勒格尔子,同治八年袭札萨克,光绪十七年即1891年去世。汉罗札布于光绪十七年袭札萨克,伪满康德七年即1940去世。

德勒格尔有两个儿子,长子阿育尔扎那接了班。但阿育尔扎那无后,将弟弟的儿子过继过来,即为汉罗扎布。汉罗扎布,汉名乌维政,生于光绪八年,即1882年,为者勒篾第二十四世孙。

光绪十七年,十岁的汉罗扎布袭任喀喇沁中旗第七任札萨克、一等塔布囊。二十五年即1899年由理藩院带领引见入京当差,二十七年赏戴花翎,二十九年在乾清门行走。三十一年赏用紫缰。宣统元年即1909年入贵胄法政学堂读书。二年在御前行走,充前引大臣,赏戴双眼花翎,民国初年晋封为镇国公,固山贝子、多罗郡王。辛亥革命后,他拥护孙中山的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主张。

1912年,民国元年,民国政府颁布《加进实赞共和之蒙古各地札萨克王公封爵》规定,汉罗扎布升为辅国公,晋为镇国公,翌年(1913年)晋贝勒,民国三年晋多罗郡王。1936年,伪康德三年,伪满洲国改行“旗制实施”,汉罗扎布于当年的12月份又成了伪喀喇沁中旗的旗长。日伪为了长期统治蒙古旗,把清朝规定的蒙旗王公世袭扎萨克制度改为旗长制,旗长由伪国务院任免,不再搞世袭罔替,扎萨克衙门也改为旗公署。1939年,伪康德六年九月八日,日伪又强迫蒙古王公签署了《土地奉上》和《蒙古王公特权奉上》,更是大大地削弱了蒙古王公的特权。

汉罗扎布长相英俊,慈禧皇太后曾笑着说:“在诸多蒙古王公中,属汉罗扎布最为英倜。”汉罗扎布迎娶庆亲王奕劻第十三女载揆为福晋,在东直门南小街慧照寺购房居住,俗称汉王府,门牌15号。他死于1940年冬天,终年60岁。

汉罗扎布当上喀喇沁中旗第七任札萨克不久,便受到了清廷的重视,多数时间是住在北京的,很少回宁城大城子王府。因此,大城子王府的大事小情就都交给了大太太代为主持管理。大太太是老王爷阿育尔扎布的大福晋,是汉罗扎布的继母,也是伯母。大太太出身于大户人家,见多识广,非常聪明,处事果断。为了将大城子王府管理得井井有条,她首先与管理财务的索老爷协调好关系。索老爷的文化水平在当时算是非常高的,而且办事精明。在索老爷的尽心管理之下,王府的收支清楚,开销也很有计划,安排得当。

1930年,即民国十九年,大城子王府西侧院开办起了一所“喀喇沁中旗公立第一小学校”。每个想读书的本旗子弟只要交六斗米即可入学,其他的一切费用全都由旗衙门拨付。至汉罗扎布去世时,这所学校已培养出二百多名六年级的毕业生。后来,这些学生大都成了革命的骨干力量、文化科技人才或其他社会名流。比如青格尔泰、宁城县委书记台登春、县长武尚志、日籍华侨乌勒吉等,都是从喀喇沁中旗公立第一小学校走出去的。

汉罗扎布快要到四十岁时,才又娶了爱新觉罗载揆作为第二任福晋。这位福晋可是大有来头的,其祖上是乾隆第十七子永粼,永粼的第六子绵性的长子叫奕劻。在光绪十年,奕劻晋为庆郡王,二十年又晋为庆亲王,其第十三女即是载揆,若按辈份算,载揆还是宣统皇帝溥仪的从姑母。因此,为了能够娶到这个格格,汉罗扎布还要接受一番“政审”,这第一条就是有无妻子。汉罗扎布当然没有正妻,但却把刘氏给隐瞒了。尽管如此,他还是将这个皇家格格娶进了府。据有关资料记载,爱新觉罗载揆生于1900年,属鼠,中等个儿,身材苗条,细长脸,白净面皮,挺大的鼻子,两只眼睛特别的有神。

大约在1941年前后,爱新觉罗载揆曾带着贴身女佣刘妈又一次回到大城子老王府。此时,汉罗扎布已去世了,因此她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想在本家的侄子当中过继一个继承人。一时间,老乌家的各支各门,纷纷前来,都想把自家的儿子过继过去。但这位福晋在选择继承人上还是挺挑拣的,岁数大的不要,岁数太小的也不要,有媳妇的更不要。选来选去,最终选中了居住在东五家的本家族丁宝珠(定保柱)的儿子文童,并在举行了一些必要仪式后领回了北京。载揆福晋在选中文童后,领回北京,文童后来考上了蒙藏学院和辅仁大学,曾到西北民族学院任教,文童即乌晓民。

喀喇沁中旗辅国公府曾建在现在的宁城县大城子镇西五家村,北依五龙山,西向白音查干山。玛拉图河从西向东从府门前广场南流过。河两岸是冲积平原,土质肥沃,为一处极优美的盆地所在,是为风水宝地。据说当年喀喇沁中旗第二任札萨克喀宁阿在选择衙址时,无意中走到一座名为五龙山的脚下。他站在那里向四处一望,哎呀,这里太像祖先受成吉思汗恩封时的母亲山朵颜温都儿的地貌了,那河也太像母亲山脚下的兀良哈河了。当时,他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先人们多次提到的家乡,于是决定在此建扎萨克衙门,时为乾隆二年(1737年)。

这座喀喇沁中旗札萨克衙门占地面积146亩,近10万平方米,采用了中轴对称、四进院落的格局。整座院落共有房屋400多间,院墙高约一丈五,宽约六尺,墙顶有通道,可以进行巡逻,四角还有炮楼。大门前广场靠南立有两座旗杆,底座由四块大石对立而成,旗杆高约三丈,柏木做成,上有圆形风冒铜铜顶,顶下四周是条形铜质穗子。

在建府之前,喀喇沁中旗的人们仍处在游牧的状态,居无定所,随水草而行。随着衙门的建成,人们也就定居下来了。

在现在的大城子镇,还有一座清代以来宁城地区最古老、最宏大的建筑群,即寺。寺是喀喇沁中旗王府的家庙,是第三任札萨克齐齐克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始建,完工于嘉庆八年(1803年)第四任札萨克玛哈巴拉在位时,建筑时间长达58年。寺本寺院占地22000平方米,原有14幢主体建筑和8幢辅助建筑。寺在最盛大的时候有497人,至1947年时尚有150名,庙会在正月十四、十五两天。寺院主持除管理全旗的宗教事务而外,还担当着培养蒙医、用蒙药治病的职责。尤其是寺庙里的高级大夫,更是旗札萨克及其家属的保健医生。

喀喇沁中旗乌梁海氏墓地有三处,即存金沟、官坟和大金沟。其中万丹伟征、额琳臣和茂秀以及另一座不能确定墓主的墓在存金沟;阿育尔扎那无子,过继其弟二太爷的儿子汉罗扎布并让他继承了札萨克之位。喀喇沁中旗的最后两任札萨克阿育尔扎那和汉罗扎布的墓地在大金沟;喀喇沁中旗的第三处墓地在老哈河北朝阳山后边的官坟村,具体地名叫“格根额日格”,即“坟茔台子”的意思。那里共有大小十座墓。喀中旗前后共有七任札萨克,存金沟的三位没有一个任过札萨克,大金沟是最后两代札萨克的墓地,由此可以断定,另外五位一定在这十座坟墓之中。

喀喇沁中旗从建旗到解放前,也有240年历史。但在240年中却只有七任札萨克,平均每任34.5年。其中第四任札萨克玛哈巴拉任职70年,第七任札萨克汉罗扎布任职50年,仅这两人就占去了一半的时间,余下的五人任职120年。而喀喇沁右旗是310年15任,平均不到21年。而喀喇沁左翼旗299年,20任札萨克,平均每任15年。或许,这也成为中旗不如左右两个大哥在赤峰地区的影响力大的原因之一吧。

1953年,北京“汉王府”的大部分院落成为公产,后为东四十三条53号,曾为瑞普发展公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